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第26/33页)
,隐身技术也得到大幅改进。f-16单机价格仅为f-15的一半,其维护和保养却十分方便,零配件费用也不到f-15的50%,与二代战机相当,非常适于大量装备,获得了各国空军的青睐。f-16先后出口到以色列、土耳其、埃及、希腊、泰国等近20个国家与地区,产量超过4100架,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等国家还设有生产线。为了保证f-16的销售,美国也不惜采用经济、政治压力迫使其他国家放弃仿制计划或购买替代机型。可以说,f-16也是美国推行超级大国政策的一个缩影。 机翼的奥妙 机翼是飞机产生升力的核心结构之一。早期的飞机受航空技术、制造工艺等影响,机翼都是水平伸展的,称为“平直翼”。为了提高升力,此时的飞机多采用了双层甚至三层翼面,不久还在主翼前后安装了多个可以伸缩偏折的翼片,也就是“襟翼”。襟翼在起降时可以展开,有效提高了飞机升力,使飞机过渡到速度较高的单翼结构。 发动机的更新换代很快将飞机推到700千米/小时的速度,但平直机翼上出现的激波令阻力陡然增加,也就是“音障”瓶颈。人们发现“后掠翼”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机翼前缘向机身后部倾斜(机翼与后机身的夹角就是“后掠角”),于是飞机告别了机翼前缘垂直于机身的平直翼时代,后掠翼成为了二战后喷气式高速飞机的标识性外观。接着,人们把为平直翼提供稳定性的后端和为后掠翼提供高速性的前端结合起来,成为“三角翼”,被美国、苏联/俄罗斯、法国等国大量应用。然而,大后掠角损害了低速性能和升力水平,起降距离也因此增大,因此,人们发明了可兼顾高低速性能的“可变后掠翼”,即机翼可根据需要水平折叠至理想的后掠角。这种结构在f-111、图-160等飞机上得到了成功实践,但其制造复杂性和维护成本也随之提高,而且人们找到了替代解决方案,也就是“边条翼”、“鸭式布局”。 边条翼是机翼前缘翼根部延伸出的一对贴着机身、后掠角更大的小尖片,多与主翼和机身融合在一起,可以大大改善超音速飞机的低速性能;鸭式布局是指将水平尾翼移到机翼前面,也就是大机翼前面的小机翼,对主机翼产生的气动干扰有利于提高低速升力。经过多年实践,后掠翼、边条翼和鸭式布局逐渐走向成熟,被现代很多战斗机广泛使用,但这并不是标准,人们也探索了无尾翼、飞翼等结构并取得了成功,百花齐放的航空世界无限包容着无限的科学与想象力,因此也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战机。 1.18 苏-27与米格-29 在冷战阶段,苏联和美国的对抗渗透到了军事装备的各个角落。当美国研制三代斗机f-15的时候,苏联于1969年12月制定了“未来新型战斗机”计划。经过激烈的角逐,擅长研制国土防空战斗机的苏霍伊设计局与擅长研制前线战斗机的米高扬设计局提出的两个方案难分伯仲,于是,苏联空军决定同时发展“重型”“、轻型”前线战斗机两种机型,也就是苏-27和米格-29。这与美国f-15、f-16搭配使用的模式不谋而合。 缓慢的研制 之所以两个国家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两种战斗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不断提高的性能标准有关。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米格-21机动性好,但航程、武器、改型潜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而米格-23的速度较高,可灵活调整武器、燃料配置,但机动性又显不足。在开发新机时,苏联自然而然地希望将所有优点都集中于一体,需要满足机动性、航程、火力等诸方面的要求。可以想象,这样的理想化战机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就会昂贵得无法量产,于是,很现实地转向两种机型,而且两者的多种技术实现了共享。 苏-27与f-15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研制,但苏-27的进展则缓慢得多。1977年5月,试验机首次飞行,然而相比已经服役5年的f-15,苏-27还有较大的差距。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总设计师西蒙诺夫决定重新进行设计,立志打造一款世界顶级战斗机。这个颠覆性的疯狂想法遭到了各方反对,因为这几乎推翻了试验机的所有设计元素,之前数年的资金、时间、人力等投入也许就此付诸东流。尤其是西蒙诺夫否定了来自于苏联权威机构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的气动布局,迫使他不得不与相对弱小的西伯利亚航空科学研究院进行合作。虽然面临着专家、军方的双重质疑,而且被调离了原岗位,但西蒙诺夫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着“最先进战机”的信念,终于完成了新机设计。 西蒙诺夫的完美主义在不久后终于得到了认可。在1979年11月的一场空战中,2架f-15击落了5架苏联制米格-23,而自己毫无损伤,苏联空军突然发现f-15的性能远在预料之上,开始支持西蒙诺夫的新设计。新机于1981年4月首次试飞,经改进完善后,1985年开始交付部队,1990年8月被批准成为苏联国土防空军的标准战斗机。 与漫长的苏-27研制周期相似,米格-29在开发速度上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