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hapter34 (第12/12页)
透的宝石折射出幽幽绿光。 贴满黑白斑马纹贴纸的笔记本电脑亮着屏。许绫刚用超级解霸看完《妖兽都市》的正版DVD,心下正赞徐克审美不俗,指尖划过微微发烫的纯白键盘时,却讶异地蹙起眉:才开了多久? 她滑动鼠标,面无表情地浏览着西祠胡同的“电影”和“记者的家”板块,目光飞速掠过五花八门的项目招募帖,最终定睛在一行纪录片比赛的标题上。 Olivia那番不留情面的话,依旧字字刻在心上,像把钝刀子,慢慢地磨。可她气性大度,从不被情绪捆绑。那些嘲讽的言语如过眼云烟,她很快便从颓靡中抽离。 既然有胆量对Olivia放话,说有朝一日要和天世合作,总不能就此一蹶不振吧?她深吸一口气,坐直了身子,指尖在触摸板上滑动得更加坚定。 在公司当编导是一种出路,但尝试去做独立制片人,或许,也未尝不可? 瞥见帖子末尾的组委会邮箱,她当即登上Hotmail撰写新邮件,指尖飞快地敲定标题《关于纪录片比赛的合作咨询》。 不消片刻,待桌面那杯牛奶见底,屏幕已明晃晃地显出几行字,是她简短却分量十足的个人项目经历。 邮件正要发送之际,手机铃声毫无预兆地炸响,那声音尖锐地撕裂了午后的温馨寂静。 一个陌生的北京号码。 许绫将姿态摆正,声调礼貌:“您好?” “你好,是许绫吗?”那头是干练沉稳的男声。 她惊愕地抬头:“我是,您哪位?” “央视纪录频道的盛煊,去年你实习时做的《胡同里的温度》,评审会我就在场。” 她认得盛煊——央视纪录频道总监,海外名校毕业,家族在南方某市颇有根基。而他本人更是根底深厚,业务水平出众,凭实力让台里上下无话可说。 许绫实习时见过盛煊几次,他待人从不摆架子,一直很温和。 她瞬间挺直身子:“盛导!我记得您。” 盛煊清了清喉咙,声线带着一种沙哑,像是常年浸淫在酒色里,“长话短说,我们在筹备故宫系列短片,要新视角。你《胡同》里那种把历史落到个体温度的叙事能力,正是我需要的。有兴趣来做一集导演吗?” 许绫稳住呼吸,心下是才华被认可的喜悦:“具体要求和周期是?” 盛煊低笑两声:“拍出故宫的魂,用年轻人的语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北京,我希望你能从新鲜的角度去看,去拍。一个月交成片,预算不高但够组一支精干团队。接的话明天来台里签导演协议,预付款打你个人账户。” 证明自己的决心胜过一切,她语气毫不犹豫:“我接。” “那成,你明天来台里一趟啊,咱早点把片子拍了。” 许绫感激地点头:“谢谢盛导赏识。” “哎哟,客气了,先这样啊,我还有点事忙,明儿见。”盛煊话音落下,她耳里只剩一串忙音。 许绫深吸一口气,事不宜迟。 她迅速在脑海中筛选着那些熟悉的名字——谁最有才华最能为我所用? 许绫试探性地拨通一串数字,心头却没底——人未必还记得她。 对方是她实习时认识的摄影师大江。年长她二十岁。 电话竟意料之外地被接通。那头传来疲倦的男音:“许绫啊?” 许绫声音清晰而郑重:“哎,大江老师您好!下午好,是我,许绫。没打扰您吧?我这儿有个央视的项目,在故宫拍纪录片,想问问您有没有档期和兴趣?实习时跟您学了很多,我觉得您的视角特别独特,总能看到别人忽略的角落。所以我一有机会,立刻就想和您合作。” 她稍作停顿,切入关键:“这是我第一次独立执导,周期很紧,一个月就要交片,您能安排开吗?流程和资金都交给我,您只管拍。” 大江祖祖辈辈都扎根北京,在传媒圈摸爬滚打二十余年,骨子里有份宁死不变的抱负与原则——绝不拍粗制滥造的片子。 许绫正是欣赏他这份风骨。 大江慢慢消化着她的话,终于笑出声来。他心里由衷赞叹:这姑娘,还是那股热血沸腾的劲儿,一点没变。 央视项目可是个美差,是能在履历上镶金的一笔。 他嗓音低沉,挺正经地开口:“行啊许绫,没成想你还记着我呢,我有档期,你这忙啊我帮定了,也别把我说得这么神,也都糊口饭吃,你这机会可难得啊,央视的项目谁能拒绝啊?你这找上我了,我还得谢谢你啊。” 许绫压下心底翻涌的激动,将每个字在唇齿间碾得又平又稳:“那行,谢谢您,我明天去签协议,没什么问题这两天就能开工,谢谢您大江老师!” “成。” …… 为推进项目,许绫以独立导演身份牵头组建团队。她邀来实习期结识的录音师陈唯作为核心班底,并请几位学弟学妹协助基础执行。团队初建异常顺利,所有人都被“央视项目”与“盛煊制片”这块金字招牌所吸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