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1章 谁的规矩 (第6/6页)
身符。 封霄云根本不吃这套。 车轮吱吱呀呀,三位宰辅和兵部尚书,四位堂堂炎夏朝的最高大官,就这么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封霄云绑出了临澜城,绑入了西郊禁军大营,并留下话,让其家属带着钱粮来赎人。 雍王收到消息后,立即给自己麾下的官员发出指示,让他们上书告封霄云谋反,论罪当诛! 其余皇子王爷表面纷纷袖手作壁上观,但言语间是毫不气,都打算趁机落井下石。泰王甚至在心中盘算趁此机会收拢封霄云为己用,在最后关头出手将其救下,令封霄云感恩戴德投靠自己。 刚平静没两天的朝堂上,一时又冒起滚滚硝烟。 此事发生之后第二天,皇帝的旨意就从青园传进了司礼监。原来之前黄瑾收到封霄云的告知之后,不敢慢待当时即把此事密报给皇帝。 也不知是年老之后懒得说话,又或者是想要与群臣儿子们玩猜谜,老皇帝这次的旨意同样看着让人费解,圣旨上只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八个字。 朝堂里,诸皇子王爷和朝臣们看到这圣旨,立即各自猜测起来,最后居然猜出好几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各执己见争得厉害。 黄瑾到底服侍老皇帝一辈子,深知这位圣上的禀性,很快就对司礼监做出暗示。司礼监秉笔大太监秦林接到老祖宗黄瑾的暗示,长叹一口气,派心腹去自己的外宅,开始准备钱粮,并特意挑选质量上乘的驮兽大车装运钱粮。 很快,内朝的行动就被外朝察觉,所有朝臣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想起了今上继位之初的第一桩震惊朝野的大案。 老皇帝武治登基之初,由于多年来诸皇子争斗不已,国事糜烂不堪,国库消耗的空空如也一粒铜子儿也拿不出来。当时新君武治继位之后发下的第一道奏章第一句话,就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后面一句就是:“尔君囊中羞涩,尔臣自该倾囊相助。”随着这道圣旨,上一任皇帝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无罪被抄家,家产籍没入库。 老皇帝武治当年登基后第一个年号是“嘉圣”,当时临澜城大街小巷就有流言:“四辅跌倒,嘉圣吃饱。” 想起这桩陈年旧事,朝臣们心中登时惊愕,也不知作何感想。 然而朝臣们不知道的是,此事若是寻根究底,却要归咎于炎夏朝开国太祖高皇帝。 炎夏朝太祖高皇帝起于草莽之间,一班打天下的兄弟皆是幼时玩伴,或邻里乡党。因而武家太祖皇帝建国之后,就秘密留下训诫给子孙后代:“朕起于微末之间,承苛政虐民之乱世,聚拢精锐,历十余年,始创今日之局面。朕观前朝亡国因由,多亡于草莽百姓之手。尔等切记,将来若国事艰难,只管挤出这般臣子的油水,切不可过于逼迫百姓。” 猜透圣旨之后,满朝哗然。 雍王指甲几乎要把手掌扣出血来,心里忍不住闷声喝问:“父皇,你这到底是要做什么?如今这道圣旨一下,从今往后臣子之心皆与您相背啊!” 傻小子,你却忘了你爹当年一句话就抄了四辅臣的家,此后几十年天下读书人还不是对朝廷科考趋之若鹜。如鸡一般,记吃不记打。还不是养出了朝上忠心耿耿近百年,朝下良田万万顷,家中广厦千万间,大庇上千姬妾俱欢颜的三位宰辅。 炎夏朝开国太祖武皇帝一席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车马多如簇。”四句话,道尽了读书的作用,却也道尽了读书人的最终目的,道尽了帝王役使读书人的手段。 为君者,抓住了这四样作为奖赏,何愁没有忠心耿耿的臣子可用? 雍王,明显还是修为不够深。 随着这道圣旨一并发下的,还有一份密旨,责令雍王闭门读书思过,重读当年太宗皇帝重责臣子,使高宗皇帝有恩于臣的武家皇族旧事。 朝堂,重新安静了下来。 在这一片寂静中,三位宰辅和兵部罗尚书,灰溜溜一路溜回城,返回各自府中,一气称病三天,才略解了心中羞恼。 山海村,亲眼目睹整个过程之后,师娘封绮萝白了一眼不请老人,故作不悦道:“瞧瞧你教的好徒儿!行事蛮横勇直蔑视一切世间规矩,简直与你当年一模一样!” 不请老人随即高呼冤枉:“老夫可没教他这些!这都是他天性如此,过去世旧习所致。” 封霄云带着三千精锐,点起两万禁军充作随军丁壮押运粮食,押着装载数千万金币的驮兽大车,挑选风和日丽的一天,悄无声息拔营南下。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