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_第3章 攻击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攻击机 (第11/15页)

设计局,赢得了军方竞标。但苏-25于1968年开始研制,1975年试飞,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装备部队,可以说比a-10慢了好几拍。

    苏-25长15.4米,高4.8米,翼展14.4米,外形简单平实,不像a-10那样特立怪异,但也完全实现了亚音速、小尺寸、低空性能好的要求。它既可在低空协同武装直升机,又能在战场上配合地面作战,而且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跑道上起降,起飞滑跑距离仅有600~1200米,着陆距离约600米。飞机配有30毫米航炮和8个武器挂点,可携带空地导弹、反坦克导弹、空空导弹、燃烧弹、火箭吊舱、激光制导炸弹等,载弹量约4.4吨。

    为了提升战场生存能力,苏-25座舱底部和四周配有24毫米厚钛合金防弹板,可承受50发30毫米炮弹直射而不被击穿。挡风玻璃当然也是防弹设计,发动机有8毫米厚的装甲保护,油箱中有吸震防火的树脂泡沫,即使被击中也不会起火爆炸。战场实践显示,一般的高射机枪对苏-25的重要部分毫无办法,而其他部位即使打得弹孔遍布,飞机也经常能安然返航。值得一提的是,维持该机正常飞行所需的工具可以装在4个吊舱内随机携带,飞机出现问题时可以随时检修,而且该机发动机可以使用各种燃油,甚至是车用柴油,这虽然大大损伤了发动机寿命,却使苏-25具有超强适应性。

    原型机上阵

    在苏-25的发展过程中,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它以原型机身份便开始参加战争。

    那是1979年秋天,苏-25正在进行繁复的试飞,但其良好的表现已经得到了军方认可。时任苏联国防部长听说后,极富创意地提出“在有一个地方可以提供真正的战场环境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让这些飞机在伏尔加河上空无谓地飞来飞去?”这个“地方”就是即将爆发的阿富汗战争,第2架苏-25原型机和第1架苏-25预生产型被派往战场。只有2架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当时实在搞不出更多的苏-25了。

    让原型机去打仗,在人类航空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事情。技术人员们紧锣密鼓地将测试设备拆除,换上实战用的武器。由试飞员、设计师、技术人员、地勤人员等组成的近200人大团队陪着2架飞机开赴前线,一向钻研图纸和零件的高端工程师也不得不配备了自卫手枪。

    与平原地形不同,阿富汗的山地环境对近距离对地支援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山区,飞机结束一次对地攻击后不能径直调头飞返,而是得沿着山谷地形继续往前飞,同时山地不断造成的光反射变化不利于航向判断。因此,苏-25抵达阿富汗后便不停进行战场试飞,对着地上的一些大石头模拟射击和轰炸。

    1980年4月下旬开始,苏-25真的披挂上阵,很快便得到了参战人员的认可。5月的一天,苏-25全机挂满了武器,向法拉赫地区一处坚固的山地要塞发起攻击。该要塞利用了复杂的山区地形,轻重火力点都由巨石和混凝土掩体保护,苏军数次空地攻击都没有进展。此前,其他飞机都不能在足够低的位置实施精确打击,地面引导人员甚至担心苏机炸弹落到自己头上,而苏-25的精准度已得到公认,因此,地面观察哨热心地提供了尽可能精确的参照物。随着苏-25隆隆的发动机响由远而近,在数声巨响之中,深埋的要塞被连锅端掉了。

    两架测试机在阿富汗呆了50天,执行了100多次飞行任务,包括40次作战飞行,其良好表现得到了苏联上下一致好评,决定大规模量产。其实,量产的速度并不是苏联高层希望的那么快,但阿富汗的战事比苏联预期得更加漫长。到了1984年,3个苏-25中队已经进驻了阿富汗,前后出动超过6万架次,是出勤率最高的飞机之一,曾创下单机一天出动10次的纪录。苏-25以良好的低空机动性、强大的攻击火力和出色的抗打击能力解决了诸多地面部队一筹莫展的困难僵局,而且一共仅损失了23架,损失率仅为其他飞机的5%。

    小国挚友

    在1985年两伊战争的僵持阶段,伊拉克决定寻找一种能直接加速地面战斗进程的新型攻击机,于是找到了苏-25,在1986年和1987年先后订购了装备2个航空团的飞机。苏-25成为战争中后期伊拉克空军对地进攻的主力。据统计,在大规模战术轰炸期间,伊拉克共实施了1400~1500架次对地攻击任务,苏-25就完成了70%以上。伊拉克飞行员非常喜欢苏-25,称赞说:“法国人的飞机是为阅兵式设计的,而苏联飞机才是为战场设计的。”

    除伊拉克外,苏-25还服役于保加利亚、安哥拉、伊朗、埃塞俄比亚、保加利亚等20余个国家,其物美价廉、简单实用的特性颇受小国欢迎,并参加了安哥拉内战、海湾战争、厄立特里亚冲突、卡拉巴赫冲突等多个局部战争,可谓身经百战的“空中老兵”。苏-25先后衍生出了出口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