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攻击机 (第12/15页)
、双座教练型、教练战斗型、拖靶型、反坦克型等多种不同改型,产量超过1000架,可谓“人丁兴旺”,家族庞大,直到21世纪还在升级改进中。 苏-25是近半个世纪唯一一款可以与a-10对抗的王牌对地攻击机。苏联解体后,苏-25与苏-27、米格-29等战机作为主力机型得以保留,但现代局部战争环境决定了专用对地攻击机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的结局,因此苏-25很可能与a-10一起,成为对地攻击机的绝唱。 3.9 机场克星“狂风”攻击机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和苏联的冷战如火如荼,但北约对抗华约战略思想已经从全面核战争的“大规模报复”逐渐转为以常规战争为主、核战争为辅的“灵活反应”,因此研制了一种能进行空中截击、对地进攻等常规作战任务的新式攻击机“狂风”。“狂风”是欧洲联合研究战机的典范和里程碑,具有鲜明的实战特色。 独树一帜 基于成本考虑和共同诉求,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于1969年成立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联合开发新机,具体要求包括:起降距离短、低空超音速突防能力强、机动性好、载弹量大、作战半径大、留空时间长、可全天候作战等。产品“狂风”于1978年8月成功试飞了原型机,1980年开始服役,1992年停产。 “狂风”对地攻击机严格完成了最初设定的研制目标,采用了可变后掠翼设计,高、低空速度分别可达2.1马赫、1.1马赫,可在500米距离内完成起降,作战半径约1400千米,最大载弹量约7.5吨,在夜间、浓雾等复杂作战条件下都能执行精确攻击任务,非常适于以多云阴天为主的欧洲北部地区,而且具备卓越的低空突防能力,可在60米以下低空持续飞行。 “狂风”可携带空空导弹、空地导弹、核弹、制导炸弹和各种常规炸弹,其中最为称道的便是被誉为三大杀手锏的特色机载武器,包括反跑道炸弹、主动式“天空闪光”中距空空导弹、“阿拉姆”反辐射导弹。 反跑道炸弹是一种针对华约量身定做的“机场克星”。当时,华约的飞机数量是北约的2倍以上,而集中精力破坏机场则成为削弱这一优势的一种便捷途径。英国皇家空军主要使用jp233反跑道集束炸弹,通常每架“狂风”携带两箱,分先后两个舱,后舱装有30枚25.8千克重的反跑道炸弹,可在跑道上炸出1.5~2米的弹坑;后舱装有215颗2.5千克重的地雷,能探测周边的车辆和飞机,自动引爆。德国还研制了满载时重达4.7吨的mw-1弹药发射舱,内有224个弹筒,可使用反坦克地雷、杀伤地雷、反跑道炸弹和反掩体破坏弹等,并可控制弹药散布在2500米x500米~200米x50米的范围之间,造成密集杀伤。 “天空闪光”空空导弹在美国“麻雀”3导弹基础上改进而来,是英国空军当时主要的一种超视距攻击武器。“阿拉姆”反辐射导弹可使用复合制导模式,既可直接攻击目标,也可爬升到1.2万米高空搜寻目标自动进攻,还可利用其“有则打击、无则搜索”的双重任务方式打“头阵”,为攻击机开辟一条安全的空中走廊。 经过30多年的服役,日渐老旧的“狂风”退出历史舞台已成为大势所趋,据英国皇家空军报道,英国的“狂风”将于2019年全部退役。 海湾战争的空中突击手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英国、意大利和沙特阿拉伯空军共派出约90架“狂风”对地攻击型和42架电子战和侦察型,共计出动2400架次,在“沙漠风暴”行动初期是除美国所派飞机外出动次数最多的机种。“狂风”攻击机的主要任务是使用反跑道集束炸弹破坏伊拉克机场,并使用“阿拉姆”反辐射导弹攻击伊军防空阵地。 伊拉克机场是防卫最森严的地方,“狂风”经常被迫采取百米高度以下超低空飞行的方式,在夜间突防到目标上空执行任务。此时,飞行员仅能使用红外显示器观察下方地貌,并集结好攻击编队,在30米左右的高度向飞机跑道、滑行道和备降道投弹,之后迅速脱离。为了配合作战,jp233攻击主要由英国空军完成,而意大利空军的“狂风”则使用mw-1弹药发射舱实施低空高速大面积轰炸,对机场跑道、飞机掩蔽库、坦克、装甲车辆等都有较好的打击效果。整个战役中,共有近百个伊拉克大小机场遭受了各国“狂风”的打击。 在高强度的“攻坚”任务中,超低空飞行的“狂风”非常容易遭到伊拉克防空高炮和便携式红外制导地空导弹的攻击,8架飞机被击落,是多国部队中损失最多的机型,但初期攻击效果其实并没有预计效果好。这主要是因为jp233和mw-1造成的弹坑还不够致命,伊拉克训练有素的机场抢修队和先进的维修保障设备可在几小时内完成修复,而且飞机掩蔽库外经常有2条滑行道,一次攻击难以将其全部摧毁。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