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55页 (第1/2页)
除了卖胡饼的店铺,最多的就是酒肆,桅杆高挑着斗大的“酒”字的不是酒坊就是酒铺。 “小东家,来一碗肉酱面,一块酥胡饼,十个白胡饼,吃完带走!”第一位客人是背包骑马赶路之人。 “好嘞!您先坐,汤马上给您做。”冰兰在外面招呼着,里面做面的大姐夫耿五更马上擀面下面,烧火的大姐加一把柴,让火更旺。 老娘江氏去后院捡刚出炉的胡饼,后院丁家的几个女孩都守着一个个炉灶添柴烧火打杂,丁三贵带着儿子丁五六做饼烤饼。丁家没有一个闲人,要说最闲的也就是看着孙女烧火的老太太曹氏。 烤饼的炉火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老太太闭着眼都知道,她闻着味就知道哪炉的胡饼快好了! 丁家的烤炉有六个,他们要从天刚擦亮就开始烤,这样的活计一直持续到中午过晌。一天烤出来的胡饼摆在外面一直卖到晚上。面倒是只有两个高峰,上午朝食时间,和下午晚饭时间。这里没有午饭,一天两顿,中间饿了吃点点心或饼。 点心是富贵人家的享用,百姓有条件的吃口胡饼,没条件的饿着。这也是胡饼为什么受到欢迎的原因,一块碗口大的白胡饼两文,酥胡饼三文。一块胡饼三四口人分着就够吃了,吃不饱是另一回事。 五更姐夫将面端出来,一碗酱肉面五文,加上一块胡饼,客人动作飞快地吃着。估计是饿着出来的,面被对方吃的稀溜溜作响,没几下,半碗面下去了,一块胡饼也进去一半。 “面条劲道!酱肉香!好吃!”男子吃得过瘾,好像很满意,咬上一口酥胡饼:“饼酥咸香!” 那人自言自语夸奖,又开始迅速解决自己碗里的面条。 此时太阳刚刚从天际冒出来,丁家开铺子算是早的,那些酒坊酒铺都还大门紧闭。一条铺子只有几家开着做生意。 客人一走,冰兰收了碗筷,将收的钱放进箱子,屋里煮面的灶压下火。每天起早的人毕竟不多,丁家本着尽量不放过一个客人的原则经营着小店。丁家人都很勤劳,冰兰坐在店外左右扫视官道上渐渐多起来的人,生活如果一直这样也不错,她就做男人又如何?眼下一家人对她都那么疼爱,尤其娘和几个姐姐,为他们付出一些也是值得的。 古代,女子地位再高依然是弱势群体,嫁不好倒不如不嫁。 卖肉的张屠户背着一扇猪出来,肩头一用力,猪肉准确地落在案板上。“七全,拿肉了!” “知道了张叔!”冰兰答应着拿钱去买今明两天需要的肉和骨头。 “张叔,今天的猪肉好肥!够三指膘了!还是一块五花肉,一根棒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