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_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第30/33页)

企业。从二战以后,瑞典已经研制了诸多性能先进、设计精妙的武器系统,令人拍案称奇。

    萨伯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saab-37“雷”式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率先采用了鸭式布局,不仅成就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斗机之一,其兼顾高速、低速性能,被后来诸多战机所模仿。1997年,瑞典研发的s-100b“百眼巨人”预警机服役,以高性价比赢得了海外市场,打破了美俄对预警机的垄断。由阿尔维斯赫格隆公司生产的履带式装甲全地形车bv206s采用了独特的双车箱铰接结构,可在各种恶劣天气条件下穿过冰雪、沙漠、沼泽、丛林等极端地形,如今产量已经过万,在40余个国家使用。在海军方面,1995年2月下水的“哥特兰”级常规潜艇开创了不依赖空气动力系统(aip)的先河,成为战后常规动力潜艇技术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进展;2000年下水的轻型护卫舰“维斯比”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的隐形战舰,领先了美军5~7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赫格隆”铰链式全地形车也在瑞典问世。

    可以想象吗?实现这一系列奇迹的瑞典面积仅有45万平方千米,比四川省还要小,而人口只有956万,不到北京市常住人口的一半。

    1.20 f-22“猛禽”:开启四代战机之门

    虽然f-15、f-16搭档已经独领风骚,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已经开始酝酿研制新型战机,用来取代f-15,并全面战胜苏联的苏-27,称为“先进技术战斗机”计划。全面突破近乎完美的f-15并非易事,美军1985年才发布招标书。1991年4月,洛克希德公司战胜了麦道公司、波音公司等航空巨头取得了竞标胜利。f-22于1997年9月首次试飞,2005年开始服役,距离最初计划花费了近20年时间。

    纵览四代战机

    人们将二战后的喷气式飞机根据其性能特征划分成几代。一代战机是首批采用喷气式发动机的战机,出现于1944~1953年,如米格-15、f-86等,最大飞行速度为0.9~1.3马赫(1倍音速左右),配有航炮、火箭弹、第一代空对空导弹,光学瞄准工具和电子设备较为原始简陋。二代战机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如米格-21、f-4、“幻影”3等,主要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最高速度超过2马赫,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都有了较大改进,装有航炮、第二代空对空导弹、更为先进的雷达、具有一定拦射能力的火控系统。三代战机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如f-15、f-16、米格-29、苏-27等,这些机型在速度上没有更进一步增加,但中低空性能大幅提升,武器装备、电子设备、雷达火控系统、机身材料、外形设计等诸方面都有了重要改进。

    如今,吸引人们眼球的是更为先进的四代战机,如俄罗斯的t-50、美国的f-22和f-35、中国的歼-20等。除了继承传统战斗机的精华以外,这些战机强调四个突出性能,即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高机动性与敏捷性和超级航空电子系统,也被称为“4s”标准。此时的战机已经不再是二战时期的“古董”形象,俨然成为了最为华丽炫目而神秘的高科技武器装备。

    飞机隐身的奥妙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f-22最大的亮点就是“隐身”,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目标空域。其实,f-22并不是最早的隐身飞机,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推出了tr-1型隐身飞机,90年代又研制了f-117“夜鹰”隐身战斗机。但直到f-22出现,隐身技术才真正成熟,能够与其他战机性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那么,飞机如何能够隐身呢?当然,这并不是让飞机被人“视而不见”,而是让各种遥感仪器难以捕捉到飞机的存在,包括雷达探测、红外探测、光学探测、声波探测等多种方式。为此,隐身飞机需要一招一招地拆解。

    雷达是发现高空飞机的主要仪器,也是隐身飞机的“头号敌人”,其原理是以发射机辐射稳定的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时发生反射,接收到的回波在雷达屏幕上形成亮点,判断对方具体情况。隐身飞机的主要隐身手段就是让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无法正常反射回去。隐身飞机要么直接吸收掉射过来的电磁波,要么改变其反射特性,使回波无法反映目标真实状况。为此,飞机在外形上要尽量回避垂直于入射波的平面,少使用尖锐的边缘,最好用菱形或无尖锐边缘的凹面、v形双垂尾等设计,隐身配置时,武器也必须内置,例如,f-22的双垂尾就向外倾斜了27度,并设置了2个内置弹仓。但为了实现飞行要求,飞机不能变成全身坑坑洼洼的怪物,因此还需要直接使用或喷涂非金属材料或能够吸收雷达的材料,如铅铁金属粉、不锈钢纤维、石墨粉、铝箔等,这也是隐身技术中的一个高度机密。f-22就采用了大量热加工塑胶和人造纤维复合材料,重量比例达到35%。

    飞机在飞行时,发动机、尾喷管等结构会产生大量热气,成为红外探测仪器所重点捕捉的对象以及红外制导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